訪問夏達華聖經世界(二):建立夏達華聖經世界的推動力

作者:

類別:

夏達華聖經世界的創辦人黃德光給我的名片上寫著「聖經導師」,說明了他建立這展館的目的,是教導聖經,而不是單單展覽文物或植物。他說:「希望這些展品和導賞團,可以挑旺弟兄姊妹的心!」

​現代人與聖經時代的人,文化時空和語言的差異,令我們難以全面理解聖經。黃德光舉例說, אַף (希伯來文) 意思是發怒,也解作鼻孔,就像鼻孔噴出怒氣般,例如〈出埃及記32:11神對百姓「發烈怒」,便是這個字了。如不懂原文,便未必可感受到原來上帝怒得七竅生煙 (或準確點說,是「鼻孔生煙」)!

除了語文翻譯的問題外,生活情景的差異,也會令人難以透徹明白經文內容。例如〈馬太福音3:12記載施洗約翰說:「他手裏拿著簸箕 (希臘文:πτύον),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和合本)」

什麼是πτύον呢?

​這個希臘字,中文譯作「簸箕」(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思高譯本呂振中譯本牧靈聖經聖經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或「揚穀的杴」(中文標準譯本)、或「揚穀的叉」(環球聖經譯本新漢語譯本新普及譯本)、或「耙子」(簡明聖經),但單看文字,也不知道是什麼,也不會明白全句說什麼。

當時福音書的作者,很難想像二千年後的讀者,可能一生也從未親手觸過「麥子」(包括大部份住在城市的香港居民,例如我自己,只在外地旅遊時遠望麥田,但不能走近把「麥子」拿起來看看),也不要說什麼「簸箕」了。今天我卻第一次在展館中,見到〈馬太福音3:12 提到的πτύον,是一件來自耶路撒冷約公元100年的文物珍品,英文叫wood winnowing fork,是簸揚小麥的木耙 (見下圖),而不是《和合本》說的、通常是圓形的「簸箕」。這就可以明白如何「揚淨他的場」了。

​新生代習慣以影像代替文字,閱讀聖經經文的意欲漸淡,是自然不過的。黃德光以前曾經想過製作佈滿「超連結」(hyperlinks)的中文聖經網上版,以影像作為補充資料;但螢光幕上的圖片或影片,總難以取代實物和現場實景。夏達華的展館,可算是他原本構思的「進化版」吧?

繼續閱讀:訪問夏達華聖經世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