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本修訂版

[有待更新]

2010年出版,是聯合聖經公會改動《和合本》的第二步,雖然該會說「盡量以少修為原則」,但其實改動頗大,因為已改用最新版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為底本,與一世紀前《和合本》的翻譯基礎不同,而且也改用了現代中文語法和詞語。對照《和合本修訂版》和《和合本》的譯文,想一想譯者為甚麼要這樣改,實屬美事;但在一般讀經時,應可用前者取代後者。 


​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眾譯者的母語並非中文,他們都預期《和合本》只作暫用,不久後將會由華人翻譯的新版本取代(尤思德,2002,頁367)。由《和合本》出版後至第二次大戰之間,不斷有人籌劃修訂,包括燕京神學院修訂小組、作家周作人、王宣忱(《和合本》譯者之一狄考文的助手),但從沒有正式展開任何具體工作。

戰後初期的修訂計劃,包括建議呂振中參與,也沒有成功。1949年,呂振中帶同他在幾年前已完成的《呂譯新約初稿》,由國內來到香港,後來得到聯合聖經公會及1950年剛成立的香港聖經公會支持,繼續修訂自己的新約初稿及翻譯舊約。香港聖經公會在最初成立時得到大英聖書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後稱「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財政資助。大英聖書公會曾經計劃以《呂振中譯本》作為修訂《和合本》,但最終未能成事,其中原因之一,是《呂振中譯本》以「知識份子、神學生和解經家」為翻譯對象,「供學子之鑽研探索」,「以直譯為主」(呂振中(1946):〈序〉、《呂譯新約初稿》),但聯合聖經公會計劃修訂《和合本》,對象卻是大眾讀者,而且當時奈達(Eugene A. Nida)提出「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主導了當年聯合聖經公會的聖經翻譯理論,不單與呂氏直譯的風格有異,也違背了以較現代的漢語修訂《和合本》的目標。因此《呂振中譯本》未能成為修訂《和合本》的藍本(李雋,2010)。

1970年代,聯合聖經公會根據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以現代中文風格,全力翻譯《現代中文譯本》,無暇處理《和合本》的修訂事宜。《現代中文譯本》新舊約全書於1979年出版。

1983至1984年間,聯合聖經公會重新啟動《和合本》的修訂計劃,向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牧者進行諮詢,爭取認同並成立《和合本》修訂委員會,開始修訂工作。2000年,聯合聖經公會把《和合本》修訂事工移交香港聖經公會負責及統籌。最終,修訂計劃中的新約在2006年2月出版,而舊約則在2010年完工,全書由聯合聖經公會香港聖經公會台灣聖經公會聯合出版。

根據香港聖經公會網站的介紹,《和合本修訂版》的修訂原則如下:

1. 並非為修訂而修訂,故盡量以少修為原則;文筆要保持《和合本》原有之風格。這代表《和合本修訂版》與《現代中文譯本》走相反路線,因為後者明顯地破舊立新,沒有保持任何舊有譯本風格之意。這也代表《和合本修訂版》《呂振中譯本》走不同路線。

2. 有關中文之表達,除忠於原文外,也尊重中文語法之通順,並以最自然的中文來表達。這似要針對一些人批評《呂振中譯本》中文文風「不似中國語」(劉翼凌(1963):〈致賈保羅書函〉,3月15日)而作出的決定(李雋,2010)。

此譯本舊約的原文底本主要是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BHS 1997),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7) [ISBN: 3438052199];新約的原文底本是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4th revised edition (UBS4),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3) [ISBN: 3438051109] 及 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7th edition (NA27)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ISBN: 3438051001] ,也參考其他語文譯本及考古學者對聖經抄本的考證、校勘等資料。

《和合本修訂版》的譯者包括:梁望惠博士 (舊約原稿修訂人)、施尤禮博士 (舊約原稿修訂人)、周聯華博士 (新、舊約主編、新約原稿修訂人)、駱維仁博士 (新約主編、原稿修訂人)、洪放博士 (全書翻譯顧問)。

訪問香港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版》出版部

《和合本》的版權問題

《和合本修訂版》翻譯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