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聖言書藝社剛舉行講座,題目是《聖言.翻譯與演繹之間》,馬文舜先生分享了許多有關聖經中文翻譯的寶貴意見,趣味盎然;例如大家都知道猶太人視〈詩篇〉(〈聖詠集〉) 為困境中的安慰,馬先生提到,若比較吳經熊譯〈聖詠集時華人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便可理解吳氏借用中國古詩的格律翻譯聖經的苦心,也可更深體會他把戰時危急存亡的感受注入聖詠集的譯文中。

馬弟兄在講座中論及,研究聖經中文翻譯史,可審視天主教、正教和新教如何互相影響。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所有中文聖經譯者都是來自羅馬天主教會,雖然未完工,但也翻譯了聖經許多書卷;他們的成果,對十九世紀中的新教譯者幫助很大,例如馬禮遜在翻譯時曾請助手到大英博物館騰抄白日昇譯本作參考用。新教之間不同宗派的譯本,例如浸禮宗的馬殊曼譯本和其他宗派較多用的馬禮遜譯本,也幫助了後來的譯者,不論宗派;尤其是當年沒有電腦、參考書也缺乏的年代,前人的成果十分重要。正如主教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 1120–1180)說,每個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來牛頓也借用這句說話。

講座也討論了翻譯固有的困難,例如「字母詩」或稱「字母離合詩」(alphabetical acrostic),即每行首字的字母依次排列,便不可能完全翻譯其神髓。Knox Bible 嘗試以英文字母排列翻譯詩篇,但無疑只能偏向意譯。

文舜弟兄在講座中提及的某些細節,我將會在不斷更新的中文聖經翻譯史中另行討論。

講座的內容,將會在本網站的 Facebook 專頁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