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 the INSPIRED Exhibit 「感動之旅」聖經展(八)

第七展區展出了一些珍貴的的英文、拉丁文和德文譯本,不單是聖經翻譯史重要一頁,甚至影響基督教整體的發展。

牛津畢業的約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 c. 1330-1384),在1380至1381年埋首與他的同工把《拉丁通俗譯本》(The Vulgate)翻譯成英文。根據《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條目主筆是 John Stacey,英國循道會前秘書長,著作包括John Wyclif and Reform),當時的大主教William Courtenay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與他敵對,批評他的著作,直接的原因不是翻譯聖經,而是威克里夫挑戰教會傳統的「變體說」(transubstantiation),即神職人員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後,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所以聖餐禮本身有赦罪的能力。威克里夫反對「變體說」的原因,從現代人的科學眼光看似很簡單,但當年卻無可避免引來攻擊。這與展覽場刊解釋當年威克里夫因翻譯聖經而受迫害的說法不同。不過,威克里夫死後,他的追隨者的確受迫害,未經批准把聖經翻譯成英文,便以「異端」為名受罰。可能強權迫害越強,反抗力量也越大,後世便視威克里夫為宗教改革的先驅,對抗強權的勇士。下圖是展覽會中,展出威克里夫譯本的其中一頁。威克里夫印刷本,當年被禁後大部份已銷毀,留下的原件都很珍貴。

下圖是威廉·丁道爾 (William Tyndale, c. 1490-1536)的譯本,譯文影響深遠,往後的幾個譯本都有參考甚至挪用丁道爾的英文譯文,包括 The Coverdale BibleThe Matthew BibleTaverner’s BibleThe Great Bible,甚至King James Bible。他的譯文所創的字詞和短句,有不少在King James Bible沿用,之後成為了日常英語常用詞句,例如 scapegoat (代罪羊〈利未記16:8,不過多數中譯本只作音譯), let there be light (要有光〈創世記1:3), 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you (祈求就給你們〈馬太福音7:7), the power that be (掌權的〈羅馬書13:1)。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最後下令把他處死,即使律師湯瑪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曾任亨利八世的首席部長)嘗試協助他也沒用。克倫威爾幾年後也因為失勢,未經法庭審訊,便被亨利八世處死了。

英王亨利八世針對的,其實不是英文翻譯聖經,而是丁道爾本人,因為他反對亨利八世休妻。亨利八世本人則很希望英國可以脫離羅馬教廷,所以早在處死丁道爾之前一年,已批准英國教會把聖經翻譯成英文。當時丁道爾流亡比利時,邁爾斯·科弗代爾(Myles Coverdale, 1488-1569)也流亡到同一地方,便協助丁道爾翻譯聖經。1535年丁道爾被捕,之前他的新約全書和「五經」已經出版,可能已開始翻譯舊約的某些書卷。他被捕後,科弗代爾便繼續把舊約翻譯,同年翻譯完成在蘇黎世或科隆出版,兩年後經亨利八世批准在英國出版。科弗代爾不太懂希臘文或拉丁文,所以他主要參考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譯本。下圖是科弗代爾譯本 The Coverdale Bible。

丁道爾的另一好友 John Rogers (c. 1500-1555),​在丁道爾被處死後,取用了丁道爾科弗代爾的譯本,在修訂和編輯後,以筆名 Thomas Matthew 在1537年出版,後世稱為 The Matthew Bible,在下圖展示。

亨利八世在1538年下令,每間教區教會必須有一本英文聖經,以大頁面印刷,所以叫「大聖經」(The Great Bible)。內文由科弗代爾編輯,所以源用他自己1535年的譯本,也參考The Matthew Bible再修訂。下圖展示「大聖經」。

下圖展示的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對照的《新約聖經》。伊拉斯謨先參考幾個不同的拜占庭經文類型文本 (Byzantine text-type) 編輯成一個希臘文新約文本(Novum Instrumentum omne,第二版開始改稱 Novum Testamentum omne),然後把這個文本自行翻譯成拉丁文。伊拉斯謨選擇拜占庭經文類型文本,因為當時流存的抄本,大部份都是這個文本。近代學者研究後,大多認為它們都是較後期出現的抄本,如與亞歷山大經文類型相比,後者較可靠;但伊拉斯謨當年沒有這些研究結果,他不會知道不同抄本的可靠程度,選擇流傳數量較多的抄本,是很自然的做法。伊拉斯謨出版初版後,仍不斷修改,前後總共出版了五個版本。他的譯作出版時,古騰堡 (Johannes Gutenberg)已經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聖經再無須手抄了。

下圖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譯本,在1534年完成初版,其後他不斷修改。他翻譯用的新約底本是伊拉斯謨的希臘文《新約》第二版。

繼續閱讀:「感動之旅」聖經展(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