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有沒有廣東話譯本?

聖經不單有廣東話譯本,更有其他譯本,例如:上海話、寧波話、蘇州話、山東話、天津話、廈門話、福州話、汕頭話、客家話……而且這些譯本的歷史很多都超過一百年。

漢語,可分為官話 (漢晉時期稱為通語,明朝稱官話;如:北京官話)、湘語 (如:湖南湘語、四川湘語)、吳語 (如:江浙吳語)、贛語 (如:江西贛語)、客語 (又稱:客家話)、閩語 (又稱:福建話)、粵語 (又稱:廣東話、廣府話) 七大類。

暫時我只談我熟識的廣東話,將來我多點研究,再談其他。

粵語是「廣州話」,是粵語的廣府片,主要在珠江三角地區用,而不是整個「廣東」省的常用語言。現時估計可能有三千萬人的母語是粵語,除珠江三角地區外,也包括許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和一些移民到溫哥華、多倫多、悉尼、墨爾本、三藩市、洛杉磯、紐約、波士頓的華人。

粵語起沿於嶺南,即五嶺之南。秦始皇 (公元前246—210年) 曾統一整個嶺南,設郡置縣,之後由獨立於中原的南越國佔領。公元前111年,漢朝吞併整個嶺南,上古漢語與百越各族各話互相影響,發展成後來的粵語。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許多中原人遷徙至嶺南,古粵語與中原古漢語的發音漸近。到了唐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發音可能更接近。

不過,宋朝滅亡後,中國官話起了很大變化。蒙古征服南宋後,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中央」。明朝滅元定都南京,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國語。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清代北方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民初確立以北京官話為標準國語;經過元、明、清近八百年的變遷,北京官話與古漢語相去甚遠,例如聲調,只保留平、上、去;而入聲卻完全消失。反而現代粵語還保留了古粵語的特色,所以發音反而可能更接近唐、宋時期的中原漢語。

​除了發音外,粵語也保存唐、宋時期的詞彙,例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與現代粵語的單字「望」用法相同,例如「望前面」(但北京官話是「看」;而「望」多只用來配詞,例如張望、眺望;如用作單字,意思通常指朝向,例如「望北走」,但粵語不會這樣說);杜甫的「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今天粵語仍然用「隔籬」,例如「去隔籬屋睇睇」,香港從來沒有人說「隔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今天粵語的「凍死我啦」(官話是「冷得要命」);蘇軾的「寧可食無肉」,成了今天粵語的「食」飯 (而不是北京官話的「吃」飯」);「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之中的「肥」字,用法與今天粵語相同,例如「減肥」、「食肥肉」,粵語從來沒有「胖」;另外的例子還有「行行重行行」的「行」,例如行路(官話:「走路」)、行街(官話:「逛街」);「問君能有幾多愁」之中的「幾多」,成了今天粵語的「你今日有幾多份功課要做呀?」

從以上的歷史看,粵語似乎不是西方概念中的那種「方言」,例如不是威爾斯英語(Welsh English)或魁北克法語(Quebec French)等真正的方言;反而粵語本身卻有許多不同的分支,例如順德粵語、台山粵語等,發音和詞彙也差別很大。小時候我有一些親戚說台山話,他們以自然的速度說,我便會聽不懂;他們遷就我,說得慢一點,改用了部份詞語,我才聽得明白。

既然所謂「廣東話」其實是粵語的廣府片,書寫系統其實就是粵語,所以「廣東話聖經」其實應該稱為「粵語白話文聖經」。

在晚清期間的1907年,大英聖書公會 (現稱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出版廣東話《新舊約全書》。

在民初1927年,美國聖經公會出版中英對照《新約全書》,英文是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中文是《廣東話新譯本》。

這兩個版本,剛好分別在《官話和合本》之前和之後出版。試以〈羅馬書12:2為例,比較《和合本》對廣東話譯本的影響:

1907年    廣東話《新舊約全書》

咪效此世嘅風俗、心要換過新嘅、等你深知上帝善良嘅、可喜嘅、全備嘅旨意呀。

1919年    《官話和合本》: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927年    《廣東話新譯本》

不可效法呢個世界、心意要更新來變化、等你哋知到乜嘢係上帝嘅良善純全可喜悅嘅旨意。

​2006年,香港聖經公會出版《新廣東話聖經》,內文經全新修訂。

2006年   《新廣東話聖經》

唔好效法世界,要等上帝完全改變你哋嘅心思意念,你哋就會明白上帝嘅旨意,知道乜嘢係良善、完全,佢所喜歡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