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唐子明《權威與綻放》

《啟示與文字——中文聖經翻譯的故事 (1807-1919)》在去年 (2018年) 出版後,一直令我興奮莫名,終於遇見一本著作,範圍和路向都貼近我這個網站,而且資料比我所知的更詳盡,也更多從譯者的角度看譯本,因為作者唐子明博士,是神學院教授,也曾任大學翻譯學講師。

單看2018年出版的書名,聖經翻譯的故事停在1919年,也可估計,該書必有續集;但估不到的,是唐博士寫作的速度!今年四月底,我收到唐博士的電郵,說他正在埋首完成續集,還希望可以引用我這個網站中訪問各聖經翻譯機構的資料。更令我喜出望外,唐博士的績集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後便出版發行,名為《權威與綻放——近代中文聖經翻譯及譯本比較 》(2019年10月初版),由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發行。

書名《權威與綻放》,已經簡單直接地道出作者對近代中文聖經翻譯史的看法:「權威」便是指1919年《和合本》出版後一枝獨秀的權威現象,而「綻放」 就是指最近幾十年眾多中文譯本綻放的情況。書名前半指的「權威」,莊柔玉 (2000) 的著作已有詳細探討;而唐子明在「權威」這個話題中,則集中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翻譯工作,和戰後六十年代各機構開始較有系統和組織地進行重譯的故事,來反看這個「權威」現象。書名後半指的「綻放」,更是本書重點。

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少不了派系衝突;聖經翻譯史也不能幸免。或許因為研究中文聖經翻譯的圈子很細小,與外文學術界有別,令好些中文著作,都很忌諱這些山頭主義、譯者互相指責等敏感話題,特別提及較近代的翻譯史時,更過份小心。雖然讀者通常都諒解這些顧忌,但有些著作卻過份隱晦,往往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但唐博士的著作,卻開門見山,中肯地剖析這些問題的重點,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簡介《和合本》出版前的華人譯者;第二、三章介紹《和合本》面世後至二次大戰前的局面;第三至六章很詳細地訴說戰後每個譯本的故事,給讀者一個很完整的框架,了解每個譯本籌劃、翻譯和出版的前因後果,入門讀者可以當作一篇篇有趣的故事看,而有志研究翻譯史的學生也可當作課程綱要用。這個框架的完整程度,足可見唐博士的學術研究功力。

研究聖經翻譯,當然不能不提抄本鑒別。第七章特別挑選了與本書有關的抄本鑒別歷史,精簡地討論,不論讀者之前對此認識深淺,也很有幫助。其中更特別提到與中文翻譯有關的抄本鑒別問題,例如第179至181頁提及「約翰短句」(拉丁文: Comma Johanneum,即〈約翰一書5:7­–8) 的例子,以幾本不同的中文譯本作比較,由於中文原著的鑒別學著作不多,因此對讀者很有用處。

第八至九章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把西方翻譯理論,結合中文翻譯理論的歷史發展作一比較,並套在不同的中文譯本中,分析各本譯本的翻譯方針和取向。這種嫻熟的學術功架,實在難能可貴。作者在第九章更提出十句經文例句,涵括了聖經翻譯中最常見困難,包括:經文提及現代人不熟悉的東西 (例如〈傳道書12:5);數字象徵的意思 (例如〈啟示錄14:20);原文意思不清或可以有兩種解䆁的情況下,《和合本》的影響 (例如〈歌羅西書4:6的「帶著和氣」);原文時態 (例如中文沒有過去式和未完成時態,作者以〈哥林多前書3:6為例);經文鑑別 (作者以〈阿摩司書6:12中的「牛」、「耕」、「海」為例);原文語氣 (例如〈使徒行傳21:37–38);希臘字本身的隱含的意思 (例如〈腓立比書3:2的「犬」);譯文措詞出現一些現代才有的含義 (例如〈哥林多前書4:9的「一臺戲」) 等等。

本書最突出的地方,不並像編年紀般羅列資料,而是像智者在樹蔭下數家珍,把不同中文聖經譯本的關係,刺繡成完整的藝術品,讓讀者透過亞洲的社會歷史背景,欣賞過去百年中文聖經翻譯工作的每段經歷。更重要的是,作者以許多實例,打破入門信徒追問「哪個譯本較好」的迷思,鼓勵讀者利用不同譯本的背景來了解原文深層真意。

再次感謝唐子明博士的作品,對我的網站未來發展有很多啟發,一方面讓我不用重複唐博士已做過的研究;另一方面,唐博士的作品,可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曾這樣說),繼續改善本網站的內容,令我寫網誌時看得更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