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

[有待更新]

生平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出生於艾斯萊本(Eisleben,位於現今的德國境內)。他在1517年發動宗教改革,在教堂門前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全名《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拉丁文: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反對當年教會售賣贖罪卷歛財,結果被絕罰(excommunication),即被逐出教會。

不過,教會的打壓反而令宗教改革浪潮更快蔓延整個西歐,於是由十六世紀起,西方教會分裂為不同的宗派,除了馬丁路德的「路德宗 (或稱信義宗)」外,還有加爾文(Calvin)的「改革宗 (或稱歸正宗)」、「重洗宗」(Anabaptism)、和英格蘭的「聖公宗」等;甚至接着的幾百年,仍不斷有新的宗派誕生,例如「浸信宗」、「循道宗」、「五旬宗」等。而原本的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由於英王享利八世(Henry VIII)為了自己可以離婚而與羅馬教宗決裂,所以英語世界稱呼大公教會時間中會加上「羅馬」(即 Roman Catholic Church)。至於中文由「大公」變成「天主教」,則只是翻譯的問題:「天主」是沿自明朝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利馬竇(Ricci)所取的譯名。

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

的口語提升為具文學地位的書寫語文,情況正如十七世紀初的《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幫助提升英語在英格蘭的地位一樣。

馬丁路德翻譯的新約在1522年9月出版,其目錄把新約的其中23卷書列出並順序編號,但之後卻有4卷書沒有編號,而且前面有編號的23卷書和後面的四卷書之間有空格分開:

  1. 馬太福音
  2. 馬可福音
  3. 路加福音
  4. 約翰福音
  5. 使徒行傳
  6. 羅馬書
  7. 哥林多前書
  8. 哥林多後書
  9. 加拉太書
  10. 以弗所書
  11. 腓立比書
  12. 哥羅西書
  13. 帖撒羅尼迦前書
  14. 帖撒羅尼迦後書
  15. 提摩太前書
  16. 提摩太後書
  17. 提多書
  18. 腓利門書
  19. 彼得前書
  20. 彼得後書
  21. 約翰一書
  22. 約翰二書
  23. 約翰三書

​[原書有空格分開上下兩部份]

  • 希伯來書
  • 雅各書
  • 猶大書
  • 啟示錄

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       

馬丁路德認為,雖然〈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仍屬於正典,但卻屬於次等的書卷。他的譯本在每卷書前都加插了簡介,而對以上的4卷書,他在簡介中說:〈希伯來書〉有關悔改的說法與保羅的教導不符;〈雅各書〉是毫無價值的書信,而且「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與保羅的「因信稱義」不符;〈猶大書1:14-15 引述次經《以諾書》(Book of Enoch)而所以有問題;〈啟示錄〉則充滿不屬使徒的異象(Bruce, 1988, 第242頁Metzger, 1987, 第243頁)。

新約成典的路,在中世紀時原本已塵埃落定,但到了馬丁路德的時代,卻又起了波折。這個波折的下一頁,見:〈丁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