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格非淺文理譯本
[有待更新]
楊格非(Griffith John, 1831-1912),屬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傳教士,1855年到上海,1861年移居漢口。1885年以淺文理 (半文言半白話) 翻譯新約出版,1905年出版〈創世紀〉至〈雅歌〉。
在此譯本前,大部份聖經譯本都是文言文,只有賀清泰、麥都思、施敦力、施約瑟和北京翻譯委員會曾以白話翻譯聖經。1877年的傳教士大會(見The Chinese Recorder (1877) 533頁)前次提出用「淺文理」重譯聖經,多數人也同意,不過沒有立即付諸實行。
「淺文理」或「文理」都不是華人的詞彙,而是十九世紀在華外籍傳教士的術語,其實是指類似《紅樓夢》等當年流行作品用的文體。雖然清朝的文人雅士只會把《紅樓夢》視作「白話章回小說」而不是文言文,但當年傳教士卻認為這種文體正好合用,因為大眾看得明白,也不會像官話聖經般被視為過份「通俗」;當然,五四運動後的「白話」,又是另一回事。
楊格非在1883年決定將〈馬可福音〉譯成「淺文理」,1884年完成福音書,1885年完成新約全書,之後他馬上着手修訂已出版的譯本。1886年印行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修訂本,1889年出版新約全書的修訂本。舊約沒有完工,1905年出版〈創世紀〉至〈雅歌〉。
楊格非翻譯的聖經大部份由漢口的蘇格蘭聖經會(National Bible Society of Scotland,現稱蘇格蘭聖經公會)印行。
另外,楊格非亦以北京官話翻譯新約,1887年完成福音書,1889年完成新約,以《新約全書》為名出版,1898年出版〈詩篇〉和〈箴言〉,1905年出版〈創世紀〉至〈雅歌〉。尤思德(Zetzxche, 1999, Ch. 8)參考《蘇格蘭聖經會年報》1890年第34頁(National Bible Society of Scotland: Annual Report (1890) p.34)後寫道,蘇格蘭聖經會很欣賞楊格非的官話譯本,視他的譯本為該會在華的核心計劃,甚至認為可以阻止1890年傳教士大會通過啟動《和合本》的決議;雖然蘇格蘭聖經會終於不反對《和合本》計劃,但只是在以楊格非譯本作為《和合本》藍本的條件下才答應。
楊格非很注重譯文是否易懂,他在1886年寫信到《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回應一篇對他的〈詩篇〉淺文理譯本的書評如下:“… I know from actual experience that the Delegates’ Version is, in point of style, far beyond the reach of ordinary readers. Whilst very many of our converts can read intelligently and with pleasure to themselves the Scriptures in the easy Wen, there are but few among them to whom the style of the Delegates does not render the sacred volume a sealed book.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an read a book in high Wen-li is very small.” 楊格非觀察準確,「委辦譯本」(Delegates’ Version)的文言文,到了清末時代,已很少人看得懂。所以他繼續在信中解釋,他的〈詩篇〉譯本,與他早前出版的新約全書相同風格,用語是高深的文言文和通俗的口語之間,期望普通人看得懂,學者也尊重(“… not beyond the literary powers of the ordinary reader, and yet high enough to command the respect of the more advanced scholar”)。在信中,他強調他從原文希伯來文翻譯,英文譯本和參考書作輔助;他在信中也點名指出他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參考「委辦譯本」、「裨治文譯本」、「包爾騰、白漢理譯本」、「施約瑟譯本」等。(Thompson, 1906, pp. 439–440)
楊格非在1885年寫了篇短文 (見下圖掃描本,Griffith John (1885), “Leading Rules for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Recorder, 16冊, 381-386頁),解釋自己的譯經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