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 / 羅爾梯譯本

[有待更新]

高德(Josiah T. Goddard)在1838年被美國浸禮會派到中國傳教。他和羅爾梯(Edward Clemens Lord)、憐爲仁(William Dean)三人曾屬委辦譯本委員會成員,後來因為對水禮的翻譯產生爭議而退出。浸禮宗認為,水禮只可以用浸禮的方式施行,但馬禮遜譯本翻譯成「洗」,沒有「浸沒」的意思。馬殊曼譯本則跟隨浸禮宗,翻譯成「蘸」,而後來的浸禮宗譯者則大多翻譯成「浸」。

高德離開了委辦譯本委員會後,以馬禮遜譯本麥都思譯本馬殊曼譯本來輔助翻譯聖經。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高德的工作不是重新翻譯,只是修訂馬殊曼譯本,但高德在1843年10月24日致差會的報告書中,提到他用來輔助翻譯的譯本是馬禮遜譯本麥都思譯本,應指他的工作是參考這些譯本重新翻譯聖經,而不是謹謹單獨對某個譯本作修訂。後來與高德同工的譯者憐爲仁,在1846年3月27日致美國浸禮會真神堂的信中,同樣也提到他們翻譯聖經時有參考多個譯本(尤思德,2002,第106頁)。

最初高德獨自以文言(深文理)翻譯聖經,並在1846年在曼谷出版《約翰福音傳》;兩年後他來華,與憐爲仁合作,繼續修訂和翻譯聖經。

在他們合作前,憐爲仁已是聖經譯者,早於1848年出版了《馬太福音傳》,及在1849年出版《使徒行傳》。他們兩人合作後,在1850年在寧波出版《創世傳》(即〈創世記〉),1851年出版《出麥西傳》(即〈出埃及記〉及修訂版《馬太福音傳》(尤思德,2002,第107頁)。《使徒行傳》則在1952年出版。他們合作翻譯的方式,是高德負責譯文,憐爲仁負責註釋,然後互相審閱對方的譯文——這種合作方式,可以由憐爲仁在1849年致美國浸禮會真神堂的信函證實(尤思德,2002,第107頁)。

他們合作翻譯的新約全書在1853年完成,以《聖經新遺詔全書》為名,由寧波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出版(見上圖)。此版本的封面注明「寧波真神堂敬送」,並有英文 “For the American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By J. Goddard. 1853”。(Chu and Yeung, 2009, p.13香港大學學術庫)

來源:珍本聖經數位典藏查詢系統

雖然高德完成了新約全書,但因健康問題,舊約只完成了〈創世記〉、〈出埃及記〉及〈利未記〉,便在1854年逝世,三年後憐爲仁也退職了。

大家也許想不到,高德這個未完的心願,竟然由兩位譯者,分別在寧波和曼谷兩地延續。

在寧波,浸禮會差會在1858年決定由羅爾梯接手翻譯工作;但他與差會意見不合,所以在1863年退會,只是繼續以美國駐寧波領事身份留下,陸續自行修訂高德的新約譯文,在1872年印行新約修訂版,由美國聖經聯會(American Bible Union)在1873年出版。美國聖經聯會由美國與海外聖經公會(American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分裂出來,而分裂的原因,正正又是「浸」和「洗」的翻譯問題。(尤思德,2002,第109至111頁)

在曼谷,美國浸禮會真神堂派了憐爲仁到當地的佈道所,他在1864年到任,之後自行繼續翻譯舊約,最終在1868年完成,與高德的舊約原譯文合併以《聖經新舊遺詔全書》為名,由美國與海外聖經公會出版(尤思德,2002,第110頁),由香港英華書院印刷。

對以上各種版本不大熟悉的人,都籠統地稱它們為高德譯本高德、羅爾梯譯本;但如要細分,1872年修訂的是「羅爾梯修訂的高德譯本」;而1868年在香港出版的舊新約全書,其實是「高德新約譯本」跟「憐爲仁舊約譯本」的合訂本,是浸禮宗第一本完整以文言翻譯的舊新約全書。

後世對高德譯本 (包括羅爾梯的修訂) 的評語,總離不開文筆優美、比倫敦差會譯本更貼近原文等等。曾經對譯文作出類似讚賞的學者包括:慕維廉(Muirhead, 1890, p.36)、海恩波(Broomhall, 1934, p.71)、羅旭榮(1988, p.38)、趙維本(1993, p.22)等。(尤思德,2002,第111至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