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粵語譯本
[有待更新]
第一本廣東話聖經,是新約〈馬太福音〉單行本,在1862年出版,是世上首次以粵語作書寫文字譯經的成果,比五四白話文運動足足早了半個世紀。
文言、白話
聖經中譯的語文,大概可分為深文理 (文言)、淺文理 (半文言、半白話)、白話文三種。
文言起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漢語口語,但到了漢代,文言已脫離日常口語,而書面語開始向復古和口語化兩個相反的方向各自發展,前者就是文言,所有正式文書都必定用文言,一直至清末。早期的中文聖經,例如白日昇譯本、馬禮遜譯本等,均以文言翻譯。後來由於有半文言、半白話的譯本出現,宣教士稱之為「淺文理」,有別於正式文言的「深文理」。
清末民初的新文學運動,又稱白話文運動,推動以白話文取代文言作書寫。較多人用的白話文包括:
- 中州韻白話文 (明、清朝以南京等地的通行語、例如《水滸傳》、《西遊記》均以韻白為主要文體)
- 吳語白話文 (明朝起通行於江浙,以蘇州話為代表,見《廣志繹》、《吳縣誌》)
- 粵語白話文 (於明末清初開始出現,例如《花箋記》)
- 官話白話文 (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官方漢語的標準語;現代官話白話文以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的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書面語,流通最廣)
白話文聖經譯本,出版量以官話佔最大比例,例如1919年的《和合本》,除深文理、淺文理外,第三種版本便是官話,後來1939年再版稱《國語和合譯本》。
粵語俗稱廣東話,指以廣州話的語音為標準的粵語。「粵語白話文」指以廣東話的語法和詞彙為準的書寫系統。
清末時期的粵語聖經
粵語白話文聖經,各式各樣不同版本,現存下來的超過一百種 (片岡新, 2020)。
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即操粵語的香港居民眼見他們的家園被清政府割讓給英國後約二十年,來華的外籍宣教士開始以粵語白話文譯經,他們主要包括:
- 英國循道會俾士(George H. Piercy)、
- 美國長老會丕思業(Charles Finney Preston)、
- 德國禮賢會公孫惠(Adam Krolczyk)。
最初丕思業獨自翻譯,後來他們三人跨宗派合作,翻譯聯合(union)的粵語譯本,這種合作模式,比後來的跨宗派《官話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早差不多半世紀。
史上最先以方塊字粵語翻譯聖經的譯本,是1862年丕思業翻譯的《馬太福音傳》和《約翰福音傳》單行本。
到了1871至1873年,三人合譯的「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已完成。封面寫「按希利尼原文繙譯羊城土話」,「希利尼」指希臘文,「羊城土話」指粵語白話。下圖幾本「四福音書」線裝單行本,現藏於日本東北大學圖書館;另也有「四福音書」與《使徒行傳》合釘的版本出版。
1873年起,俾士繼續翻譯新約餘下的書卷,另外以下幾位美北長老會的譯者也合作翻譯《羅馬書》至《啟示錄》:
- 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
- 那夏禮(Henry Vernum Noyes)、
- 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
出版的單行本包括《創世記》(1873年)、《出埃及記》(1888年)、四本分別獨立釘裝的福音書 (1882至1883年)、《使徒行傳》(1872年)等等。1886年出版粵語白話文《新約全書》合釘本。
此外,舊約的翻譯工作也在這段時間展開,並出版個別舊約書卷的單行本,例如1873年的《舊約創世記》(見圖),譯者是俾士,後來由美南浸信會紀好弼(Roswell Hobart Graves)修訂。
二十世紀初的粵語聖經
一九九七年香港譯經計劃
民初的幾本廣東話聖經出版後,粵語譯經的工作便停滯不前。
1950年香港聖經公會成立,但當年主要的使命,是印刷和發行聖經,並沒有籌備任何譯經計劃。當時香港是全球的聖經印刷中心,不單全世界的中文聖經都在香港印刷,甚至也接到不少印刷英文和法文聖經的訂單,在香港印刷後分發到世界各地,這令香港聖經公會收入大增,很快已不用依賴外國聖經公會資金的支持,甚至反過來資助其他發展中地區的聖經公會。
直到1997年,香港聖經公會重新以廣東譯經,名為《新廣東話聖經》。之後再在2006年出版修訂版。詳見:〈新廣東話聖經〉。
香港二十一世紀粵語聖經的研究
踏進二十一世紀,香港漸多學者研究粵語聖經。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的助理教授梁慧敏博士,在《十九世紀末《新約四福音》粵語譯本的語言學價值》論文中解釋,十九世紀末的粵語聖經譯本,與後期的粵語譯本比較,可讓我們針對粵語在歷史不同階段的演變,讓我們比較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從而了解粵語的發展歷史,找出其基本發展演變規律。梁博士的研究團隊設立了《十九世紀中後期(1865-1894)粵語基督教典籍資料庫》,讓公眾可以搜尋十多本粵語聖經和文獻的內容。網站更有文章介紹「基督教與香港歷史」和「基督教傳教士來華」的歷史,及解釋十九世紀聖經粵語譯本的研究價值。該項目由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The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撥款資助。
另一位研究粵語聖經的,是日籍學者,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的片岡新(Kataoka Shin)博士。他的研究項目同樣由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名為《早期粵語聖經資料庫》。該《資料庫》選取的文本是六個版本的粵語《路加福音》,分別為1867、1872、1883、1906、1924,及1927版,讀者可研究同一章節經文,用不同時代的粵語,有什麼不同的句法和詞彙。
參考資料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十九世紀中後期(1865-1894)粵語基督教典籍資料庫》,瀏覽日期2021年7月24日,https://www.polyu.edu.hk/cbs/hkchristdb/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tabase of the 19th Century (1865-1894) Cantonese Christian Writings, Retrieved 24 July 2021, from https://www.polyu.edu.hk/cbs/hkchristdb/
項目主持:梁慧敏博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香港教育大學《早期粵語聖經資料庫》https://corpus.eduhk.hk/cantobible/index.html ,研究項目負責人:片岡新 (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公眾人士第一次用《資料庫》時,必須登入,無須付費。網站並有譯者簡介,和中文聖經翻譯簡史。
有關上述的參考資料,另見:〈粵語聖經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