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略的著作
[有待更新]
Aleni’s works
明朝末年,有不少歐陸教士經澳門來華,其中包括同屬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的利瑪竇、羅明堅、陽瑪諾和艾儒略。他們四人之中,艾儒略年紀最輕,而他的著作涉及的範圍,可能算是最廣泛。
在澳門學習中文
澳門大三巴牌坊,天主之母教堂 (聖保祿教堂) 遺蹟,該堂附於聖保祿公學;艾儒略曾在該校任教。 艾儒略(Giulio Aleni), 字思及 (1582–1649),生於布雷西亞(Brescia,當年屬威尼斯共和國),是位耶穌會士(Jesuit)。艾儒略是他的漢名,不是音譯。他在1610年來到澳門,並學習中文,曾在澳門聖保祿公學(Colégio de. St Paulo 1594—1762)任教數學 (澳門文化司署《RC文化雜誌》1993年第3期)。該校舍坐落於天主之母教堂 (聖保祿教堂) 與大炮台之間,1835年大火燒毀教堂,只殘留前壁,現稱「大三巴牌坊」;「三巴」便是 São Paulo (聖保祿) 的另一音譯。
當時明朝閉關鎖國,但澳門當年是葡萄牙屬土,所以艾儒略可以自由居住及傳教;不過,他希望進入明朝大陸,便嘗試由澳門北上偷偷入境,最初失敗被捕,後來1613年終於成功入境,曾在肇慶、南京、北京傳教,1620年,他為馬呈秀施洗,是第一位他親自施洗的華人信徒。
1624年起,艾儒略得退休首輔葉向高 (一位在明朝萬曆年及天啟年出任的首輔) 相助,之後他的傳教工作大多集中在泉州。1625年,葉向高長孫葉益蕃在福州宮巷為艾儒略建造了「三山堂」,即「福堂」,這是福州已知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在1634年起,每年信主人數達幾百人。(周宏富,「艾儒略」條目,《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
艾儒略的著作
他的中文著作共22種,範圍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神學、哲學、醫學等諸多方面,包括《萬國全圖》(1623)、《職方外紀》、《西學凡》、《西方答問》、《幾何要法》、《三山論學紀》、《滌罪正規》、《悔罪要旨》、《耶穌聖體禱文》、《萬物真原》、《彌撒祭義》、《出像經解》、《天主降生言行紀像》、《天主降生引義》、《聖夢歌》、《四字經》和《聖體要理》等。
艾儒略身處的明朝,局勢動盪,1627年崇禎帝即位開始,各處饑荒越趨嚴重,饑民暴動,李自成等率領政變,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幾年後艾儒略和陽瑪諾等人避走到延平,之後仍繼續著作,實在難得。
跟陽瑪諾一樣,艾儒略沒有直接翻譯聖經書卷,因為中世紀羅馬教廷一向嚴禁私自翻譯聖經,只認可拉丁文聖經。教廷在1622年成立傳信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 Latin: 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掌管海外宣教事務,對任何出版典籍的計劃,都採取嚴厲政策。所以,艾儒略選擇自行著書,而不是直接翻譯聖經。
艾儒略的出生地
艾儒略的出生地布雷西亞,今天是意大利的一個城市,該城的「布雷西亞文明基金會」(Fondazione Civiltà Bresciana) 成立了「艾儒略歐中關係中心」 (Centro “Giulio Aleni” per i rapporti Europa Cina)。以下是該中心的網站首頁。
該中心的網站表示,成立的目的是:表揚耶穌會神父的艾儒略的文化和宗教遺產,並說艾儒略通過其著作和研究,成為中歐兩地文明的橋梁和譯者,促進和傳播關於中國在「歷史、經濟、社會、語言、技術和科學領域」的研究。該中心也認為艾儒略開啟了明朝的文人對歐洲文化的研究,特別是意大利和布雷西亞的文化,並期望該中心在今天繼續可以促進意大利和中國的文化交流。
從該中心的網站可見,該中心經常舉辦講座,也出版艾儒略的著作。
該中心的地址:Vicolo S. Giuseppe n. 5 25122 Brescia (見地圖)。
明末清初
艾儒略和其他明末來華的教士一樣,不單面對饑荒,更經歷起碼十多年的動盪日子,由清兵入關,南下,滅南明,殺永曆帝,一直到他們離世,也不太平。
雖然生活艱難,但他們的文言著作眾多,對當時的民眾和後來的譯者都很有幫助。
參考資料
費賴之,《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 (1552-1773)》:艾儒略